《青春拾音》節(jié)目簡介:為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營造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搭建校與生、生與生的溝通橋梁,引導青年學子心懷家國、目及身邊,政教處聯(lián)合團委將推出每周校園廣播例會——“青春拾音”。廣播內(nèi)容涵蓋時政熱點、校園生活、文明舉止等多個領域,同學們從朋輩視角出發(fā),解讀現(xiàn)象,傳遞正能量。在世界的浩瀚拾取青春之聲,于校園的點滴匯聚和正之風。
張雨涵同學廣播稿原文:
黃旭華,1926年誕生于炮火紛飛的中國,自小便立志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貢獻力量。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黨中央發(fā)出的號召,他沒有絲毫猶豫,不念兒女情長,不想功名利祿,隱姓埋名,一去便是三十年,最終為中國核潛艇事業(yè)做出了偉大貢獻。
如今回首,首批四位總師的人生,都給了我們崇高的精神洗禮。黃老在寒冬中仍戴著母親為他織的圍巾,只為紀念對分別數(shù)十載的摯親的思念與感恩。而生活中,我們可能因雞毛蒜皮的瑣事,都能與父母斗個面紅耳赤,難道不應該更加珍惜與親人共處的每一秒嗎;看到黃緯祿先生因為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心痛難耐,日日揉著胸口竟磨破了衣服,我又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面對一點難題的阻撓,面對一點人際的沖突都不能忍受,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自己抗議與不滿的同學,為什么不能沉住氣,像黃緯祿先生一樣,以輕舟過的氣度,扛過一座又一座高山;看到四位院士面對黨與國家的號召義無反顧,只用幾句鏗鏘有力的回答就堅持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隱姓埋名幾十年,用破浪的勇氣,潛入寂靜的深藍,我反思,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是否還能夠保持最純粹的初心與最無瑕的堅守,讓理想信念引領我們將個人的理想融入國家與民族的偉大夢想之中,而不僅僅是浸沒在盲目而重復的訓練里,“兩耳不聞窗外事”,哪能真正讀懂圣賢書……
橫渠四句振聾發(fā)聵,傳道千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位總師以畢生之所學,深潛深藍數(shù)十年,鑄國之重器,護國安民,精神永不朽。作為接棒人的我們,既要繼承英雄們的偉大事業(yè),更要發(fā)揚與實踐英雄們的偉大精神,他們的故事,離我們從不遙遠,萬家燈火都是他們創(chuàng)造的奇跡。他們的精神,也從不在云端,只要我們持恒心,甘隱忍,保勇氣,守初心,國士精神就在我們身邊!
更硬核的實力,才是最好的緬懷。我們雖不必隱姓埋名,但同樣肩負使命,讓我們以偉人為榜樣,用奮斗點亮青春,用擔當書寫未來,以青春之名,共赴深藍,共創(chuàng)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