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松山文化是三中校園文化主體組成,為了更好的溯源歷史、了解銅陵的區(qū)域文化,11月1日下午,我!拔逅缮轿幕谌胝Z文課程探究“課題小組特邀請市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講師團成員俞俊年老師前來與課題組老師座談交流,并為部分學生作“銅陵有座五松山“的報告會。
五松山文化溯源座談會在躬行樓五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會上,大家認真聆聽俞俊年老師對五松山文化多年研究心得的介紹,圍繞“五松山舊址在三中的依據(jù)”以及“李白等文人與五松山的淵源”大家展開了熱烈地討論。俞老師談及銅陵地區(qū)的地理標識,乾隆年間已有記錄。雖然五松山作為山的形態(tài)現(xiàn)已不存在,但根據(jù)海拔高度的測量,市三中地址很可能就是松樹所在地。喬紅勝老師談到課題組將會挖掘五松山文化資源,助力校園文化發(fā)展;徐云老師提出積極外延文化內(nèi)涵,將詠頌五松山文化的詩詞融入語文課堂;余徐剛老師指出可尋求市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的支持,編撰歷代詠頌五松山文化詩詞的相關文冊。課題組參研人員李瑩,張媛媛,黃羚,高雅等也積極的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在躬行樓五樓黨員活動中心,俞俊年老師為高一部分同學提供了一場精彩又生動的講座。本次報告主題為“銅陵有座五松山“,俞俊年老師分享了自己多年的五松山文化研究心得,由五松山命名的由來,談到五松山與三中的關系,以及由踏足五松山的文人軼事而衍生的相關文化,我們家鄉(xiāng)的文化特點等。整場講座,氣氛輕松活潑,俞俊年老師引經(jīng)據(jù)典,語言生動有趣,推動學生知其然、感悟五松山及其文化由來。山上有松,一本五枝,黛色參天,遂以松名山,稱之為“五松山”。
同學們紛紛表示有著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116張雪希:走進銅陵有座五松山的講座,老師精彩的話語帶我走進了那異彩紛呈的世界:李白“把酒臨風”的唱和酬答,“我愛銅官樂”的吟誦,“千峰夾水向秋浦”的美景。老師淵博的知識讓我了解到五松山名字得由來:“山舊有松,一本五枝”、“征古絕遺老,因名五松山”,讓我聯(lián)想到三中的五松山文化碑廊和那遒勁有力的幾個大字,更體會到了三中對五松山文化的接續(xù)傳承。
116蘇語喬:這是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講座,原來同我朝夕相處的家鄉(xiāng)有寫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五松山?jīng)]有高聳雄險的山峰,有的是如江南好般的溫婉,滋養(yǎng)著一代代銅都人。更令人意想不到得是母校三中就坐落于此——于五松山林,于歷史浪頭。莘莘三中學便成為山上新一批小松,在濃濃書香氣和暖暖師生情中向陽生長。
105張李璟:通過這次講座,我知道了李白先后3次來銅陵,時間跨度長達20年,留下了至少13篇詩篇!岸钗乙庀氩坏降氖,古時的五松山,放在現(xiàn)在竟然就是三中這一片地區(qū)。在這之前,我并沒有在意學校的上坡,但在這之后,我會留心觀察校植物園旁那些奇奇怪怪的石頭、分散不一的石頭。這給學校添加了一層厚厚的文化底蘊。
本次研討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本土文化的發(fā)展歷史,為厚植“李白與五松山文化”底蘊提供了依據(jù),我校將借此機會,積極推進“李白與五松山文化”元素與語文課程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