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頁 > 德育之窗 > 德育信息
比肩才有力量,攜手方能共贏
——我校開展家校交流系列活動,構建家校共育立交橋
字體【 】  編輯日期:2020/11/22    編輯:左飛    閱讀次數(shù):次    [ 關 閉 ]

    為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探索家校交流形式,暢通家校溝通渠道,打造積極良好的家校共育平臺,最終構建銅陵三中家校共同育人、健康育人、有效育人的立交橋,11月22日,校黨委副書記葉葉、全體班主任以及我校近三千名學生家長參加家校共育活動;顒臃謩e由校黨委委員、政教處主任章學標、教務處主任徐盼主持。

    為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家校共育活動以廣播形式舉行;顒忧埃瑢W校相關部門就疫情的防控工作作了細致的安排,家長進校均需掃碼測溫、佩戴口罩,所有教室均提前做好衛(wèi)生清潔和消殺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發(fā)展,“家校共育”已成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教育力量,為此我校將精心打造“銅陵三中家校共育平臺”,調(diào)研家校共育需求,探索共育方式,充分利用校內(nèi)外資源,解答家長存疑,回應家長關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2日上午,校黨委副書記葉葉、教務處主任徐盼分別給高三學生家長作了《共育一朵玫瑰》和《“動心”陪伴,科學引導》報告。

    葉書記報告主要從高三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給高三學生家長的建議兩方面展開。葉書記指出,學習壓力大、情緒不穩(wěn)定、考前易緊張等問題,在高三學生中普遍存在,這些問題的發(fā)生家長并不一定了解背后真正的原因。建議家長如果想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首先需要去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只有先從自己身上去努力,才可能讓孩子漸漸發(fā)生改變,轉變思維模式,努力讓自己從固定型思維變成成長型思維。

    徐主任就高三復習迎考的過程中,對學生目前具體的學習狀態(tài)作了細致的分析,如上課打瞌睡問題、如何看待聯(lián)考成績、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并都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22日下午,葉書記給高一、高二學生家長作家校共育報告。葉書記主要就三個關系跟家長交流。一是孩子與班級的關系,二是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三是家長和學校的關系。葉書記以鮮活的事例、生動的比喻道出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深入淺出,讓人受益匪淺。

    葉書記強調(diào),我校將繼續(xù)加強家校合作,探索設置“我有一個問題”的窗口、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舉行家校讀書會等多種形式,共育共進。

    講座結束后,很多家長通過家長群和朋友圈等方式分享聽課感受,紛紛表示學校舉辦家校共育活動,貼近家長和學生需求,提供的方法具體實用,調(diào)整了自己的心態(tài),堅定了教育孩子的信心。

    最后,各個班級學生家長與班主任作了自由交流。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學校要與家長、社會同行,肥沃教育的土壤,滋養(yǎng)出盛開的玫瑰!


附葉書記報告全文:


共育一朵玫瑰

——家校攜手,構建銅陵三中家校共育立交橋

(市三中黨委副書記  葉葉)

 

導言:孩子的現(xiàn)在與未來

孩子,是鮮活的生命體;教育,是為生命體終身發(fā)展奠基的過程。

孩子來源于家庭,撫育于父母家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源頭。

孩子走向社會,要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孩子成長的目的是邁向他的未來,家庭和學校是協(xié)同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方式的共育者。

孩子的現(xiàn)在,正在攀登人生中一座名為“高考”的山峰,峰高嶺峻,總有很多人心生焦慮;然而,孩子的未來,要去往更遠更高的山峰,當立于下一座峰頂回望從前時,他會發(fā)現(xiàn),高考那座小山,不過是人生旅途的一個臺階,一道風景。孩子的高中三年,不過是他成長路上的一個音符,一場歷練,一次洗禮。比要求孩子努力登頂更重要的,是督促他練就好身體,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掌握好技能,防范好風險:這是登頂?shù)那疤岷突A。

在協(xié)同孩子攀登高峰這條路上,家庭和學校,比肩才有力量,攜手方能共贏。

從家庭到學校,孩子角色也在發(fā)生切換。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株玫瑰,那么在家是盆栽,在校是地栽:盆栽是一株,父母園丁一心一意,精心呵護,為他遮風擋雨;地栽是一片,教師園丁一視同仁,用心打理,但讓他經(jīng)歷風雨,磨礪成材。

讓玫瑰開花,是兩位園丁共同的心愿。但也應認識到:花,并不是玫瑰的全部。

很多時候,我們曲解著自己生命的內(nèi)涵,也同樣曲解著孩子生命的內(nèi)涵,把生命中某些東西看成我們和他們生命的全部:分數(shù)、名次、聲譽、地位、財富、婚姻等。擁有好看的分數(shù)、可觀的名次、響亮的聲譽、崇高的地位、豐厚的財富、幸福的婚姻,固然為人生美事,但若只在意最終開出的那朵花,就會忽略它的根莖、枝葉,還有那可能會扎破手的刺。人生的意義紛繁復雜,哪里是一個綻放的花苞可以代表?生命的內(nèi)涵溫暖豐富,更不是簡單冰冷的唯分數(shù)唯升學的尺度可以衡量的。

一株玫瑰,如果它的土壤養(yǎng)料充足,根系就足夠健康,莖葉就足夠壯大,它也就會自然有足夠的能力吸收養(yǎng)分。開花只是時間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培土,修枝,理葉,靜待花開。 

致高三孩子家長

家長們可能極為關心高三這后半年,我的孩子還能不能進步,想知道作為家長在這一階段該做些什么?今天想和高三的家長們交流兩個內(nèi)容,一是高三的孩子們可能存在的問題,二是給高三家長的建議。

一、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

大部分高三孩子可能存在長期焦慮、負面情緒、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等問題,表現(xiàn)為:

1.學習壓力大,睡眠不好,記憶力下降。2.情緒不穩(wěn)定,易躁易怒。3.臨考前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易緊張。4.免疫能力下降,易生病。5.和同學或家長關系緊張,易出現(xiàn)偏激行為。

二、給家長的建議:“學習成長型思維,允許失誤和挫折”。

孩子是家長的“復印件”,孩子的很多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耳濡目染于家長。家長如果想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首先需要去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只有先從自己身上去努力,才可能讓孩子漸漸發(fā)生改變。

有一本書叫《終身成長》,作者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書的核心是把每個人從過去的固定型思維變成成長型思維。固定思維是:我必須每次成績都上升,必須考上大學,必須考上好大學,這會導致有了問題大家相互責怪,當事人推諉責任。而成長型思維則是“我們從中可以一起學到點什么”。

家長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jīng)歷,當看到孩子帶回令你不滿意的分數(shù),你會說“數(shù)學怎么考這么差?不是都給你請了家教嗎?”“我天天陪著到深夜,你怎么就學不好呢!”“我辛苦掙錢,你怎么還是不懂事,這么不聽話呢?”事實上說話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話的深層意思是:該做的我都做了,我沒有責任,做不好,都是你自己的錯。在這樣的話語背景下成長的孩子,開始也許不說話,但你發(fā)現(xiàn)他漸漸會辯解,“家教老師教得不好,沒什么用”“我們老師出差都一周了還沒回來,臨時的老師我們不適應”甚至會理直氣壯地懟你說“你自己就找的這樣的工作,憑什么要我考好大學”。

在困難面前,家長的逃避和推卸責任,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同樣地,他看待這次考試失誤的視角就會和家長一樣,去尋找這次責任可以由什么外在原因來承擔,而不是靜下心來,分析能得到什么。這會使孩子太在乎結果,對自己太苛責。當一個人太喜歡責怪自己的時候,會對學習產(chǎn)生負面情緒,比如“為什么老師講了好多次我就是學不會”。實際上,他如果能靜下心來分析自己的解題過程,他會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記住一些了,只是還有一些方面需要再去完善。挫折面前,如果孩子能好好認識自己,認可自己的進步和點滴所得,就會找到自信,就會繼續(xù)去記那些還沒記住的,一點點地進步。

學習成長型思維,建立終身成長的心態(tài),不僅僅是當好的父母,更重要的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也開始善待自己,從工作中,人際交往中,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改變,你心態(tài)好起來了,心態(tài)好起來,心情好起來,心情好起來,有更多的余力和耐心去傾聽孩子、幫助孩子、給孩子力量。


致高一高二孩子家長

    今天的家長會,是家校共育的序幕,學校將精心打造銅陵三中家校共育平臺,調(diào)研家校共育需求,探索共育方式,力求內(nèi)容的針對性,充分利用校內(nèi)外資源,解答家長疑惑,回應家長關切。在這里,也歡迎和希望家長關注銅陵市第三中學的公眾號,了解學校動態(tài),關心學校工作,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顒樱煌瑸榕嘤⒆优!

第一次校級家長會,想和高一高二的家長們就三個關系達成共識:一是孩子與班級的關系,二是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三是家長和學校的關系。

一、孩子和學校的關系:在家是唯一,在學校是之一

    孩子在家里是“唯一”,按理說,家庭應等得起孩子的成長,但其實不然。

    孩子到學校,就成為“之一”,那些成長得快的孩子往往是一步領先,然后步步領先。

    一旦到了學校,競爭便無處不在,這個時候,家長是否能轉變已有的把孩子當“唯一”的看法,去適應“之一”的現(xiàn)實呢?

    孩子在學校是之一,不能以為把他送到了學校,有了什么樣的老師來教他,他就可以提升到什么層次。一個班幾十個人,在學習上,如果你的孩子是在爬,那老師們會幫他爬得更久;如果你的孩子在走,老師們會幫他走得更遠;如果你的孩子在跑,老師們會幫他跑得更快;如果你的孩子在飛,老師們是去幫你飛得更高。但老師不可能強迫他從爬變成走,從走變成跑,從跑變成飛。

    二、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

余華曾說:“一個人的童年是決定他一生的,決定命運的最好時機就是童年!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方式以及和身邊的世界怎么相處,都能從童年與父母的相處方式中找到答案。

孩子和父母相處得久,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情緒處理的方式,都是父母相關方式的投射。父母如果上班遲到早退,孩子恐怕也沒有什么時間觀念;父母如果常常爭吵,孩子恐怕也會常常情緒不穩(wěn)定;父母如果常常抱怨自己的同事、領導或工作,孩子往往也處理不好和周遭的關系。這也是很多專家呼吁重視親子關系的原因。

父母每天都在用語言定義和描述著孩子,“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你如果用“你怎么就愛撒謊”“你怎么這么懶”“你就不是學習的料” 等負面言辭來定義孩子,孩子會逐漸變成你所定義的樣子。有的孩子正是被這些語言“驅趕”,最后成為了這些語言所“塑造”的人。

高一高二,學業(yè)壓力不是特別繁重,是家長們完善親子關系的時期。親子關系不錯的家長,可以把注意力的一部分放在幫助孩子規(guī)范行為、增強心理素質(zhì)、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有益的活動和課程上。親子關系緊張的家長們,可以趁這個時期多重視鼓勵和陪伴孩子,改善親子關系,為孩子進入高三后專注地沖刺奠基。

    三、家長和學校的關系:彼此信任,彼此賦能

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學校迎合家長,也不是家長配合學校,而應該是愛與信任:家長愛學校,學校愛家長,學校信任家長,家長信任學校。

回到孩子和家庭的關系上,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愛的安全感和信任的歸屬感,他的內(nèi)心一定有愛的動力。同樣,老師、學校在家長這里得到愛的信任與安全感,得到家長正面的鼓勵與肯定,會動力滿滿,信心十足,正如家長獲得老師和學校的愛與信任一樣。所以,讓我們彼此給予對方愛與信任,家校攜手共育,陪孩子一起成長。

 

尾言:家校攜手,共育共進

    家校攜手,共育共進,這將是我校助力學生成長的基本思路。下一步,學校會考慮在校園網(wǎng)設置“我有一個問題”的窗口,匯總家長提交的關于自己和孩子間存在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學校將成立專門的團隊來為家長答疑解惑;同時考慮針對一些家長提出的有價值的、共性的問題,開設家庭教育講座,面對面溝通交流;還考慮設置家校讀書會,一同學習成長。

在教育路上,家長、老師、學生應各司其責,各安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每個參與其中的人,無論是孩子,老師還是家長,都能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自己。

家校協(xié)同育人,大人自己得到提升,孩子收獲成長,這是共育的終極目的。這樣的教育氛圍中培育出的孩子,能找到自己未來正確健康的生命方式

分享到:
在线观看肉丝少妇被日字幕,波多野结衣穿丝袜在线,日少妇高潮出水视频,亚洲日韩AV一级午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