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莫老師您好!首先要歡迎您來到馬鞍山做客,我們馬鞍山素來有“詩城”之稱,我們這里有李白的衣冠冢,并且經常舉辦李白詩歌節(jié),那么您認為詩歌對于一個城市靈魂的塑造有什么作用呢?
莫:既然來到了馬鞍山,我就說說我的感想吧。蘇東坡有一句名言“腹有詩書氣自華”。大詩人李白選擇馬鞍山為他的終老之地,馬鞍山也因此和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里本來也就是長江下游風景優(yōu)美且經濟發(fā)達的一個地方,所以我比較喜歡這里的活動。也許因為我是研究詩詞的,因此帶有個人偏見,我認為各種文化形態(tài)中,詩歌的品味是相當高的。其他一些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化形態(tài),可能也很好,但文化品味就達不到這么高。所以說如果一個城市以詩歌作為名片,以詩人作為名片,特別強調詩歌的傳統,那么它文化的品位就和別的城市不一樣了。馬鞍山在這方面得天獨厚,李白終老與此,李白墓也在當涂,這是上蒼給的條件。
問:我知道您對唐宋詩詞頗有研究。眾所周知,古代的文學形式有很多,但是為什么您偏偏喜歡唐詩呢?
莫:古代文學的研究對象從詩經楚辭開始一直到清代的鴉片戰(zhàn)爭結束,一共有三千多年的時間。我們南大中文系的老師各個時段都有分工。我是因為到南大讀研究生以后,我的老師就是研究唐詩宋詞這個方面,從客觀上就是這樣。從主觀上講,我比較喜歡唐詩宋詞。當時我在安徽省的泗縣,和一幫知青一起在農村,因為沒有太多的書可以讀,借不到,要讀書沒書讀,所以我的讀書方式就很奇特,見到一本書,就要讀好久,因為不知道下一本書什么時候來。我在農村的經歷,造就了我現在的讀書方式就是拿到一本書翻來覆去的看,所以到最后我就背了好多作品。可能是我當時積累的比較多一點吧,所以后來1977年年底我在安徽參加高考,那是文革以后第一屆高考,就考到了安大的外語系,讀了一年以后就考上了南大的研究生,專門研究古代文學。因為先前在農村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書,于是就選擇了這個方向。但是應該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唐宋詩詞這些作品對我的感染力最強,我讀了以后覺得特別親切,就像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特別產生共鳴,所以就很喜歡這個方向。
問:現在我們對詩的要求格式雖然降低了,但題材的寬度和深度卻遇到了瓶頸。如今新詩的作者并沒有哪一個很突出或者說為現在人們所熟知。立足于現代詩,您覺得唐詩有沒有什么可以借鑒的地方呢?
莫:現在寫詩的人主要有兩類,一類還是寫詩詞的,社會上寫詩詞的人也非常多,但是占主流的就是另一類寫白話詩寫新詩的了。一般他們不太愿意承認他們是和唐詩宋詞之間有繼承關系的,他們甚至更愿意說他們的詩和外國詩例如歐美詩有繼承關系。那么這樣一來就和我們的傳統產生了斷裂。中文是用漢字在寫,而我們的語言,包括一些詞匯,修辭手段,都是和詩詞發(fā)生密切關系的。如果新詩的作者們完全不用這些的話,就會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體現出來就是語言比較蒼白,不是那么的美。所以新詩之所以缺乏讀者第一點就是語言不夠美。然后第二點,可能就是因為現在有的新詩人不太寫我們百姓心中的喜怒哀樂,而是喜歡寫個性化的或是小團體的情詩,雖然寫的也是真情實感,但和普通人關系不大。這樣一來,就導致了新詩缺乏讀者,這也是新詩的一個最大的問題。而唐詩宋詞卻廣為流傳。從出版社刷的次數就能看出來。一般新詩的書印1000次就賣不出去了,但唐詩三百首每年都在印,印刷次數根本無法統計。大家比較接受古代的詩,因為它們是寫普通人的,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都有關系。我覺得將來新詩要想能夠和唐詩宋詞一樣成為文壇上非常主流的、受大家歡迎的文學形式的話,還是要回歸傳統,而他們現在偏離傳統太遠了。
問:您最愛的詩是哪首?喜歡什么風格的詩?
莫:這個沒有確切的范圍,如果真要計算,我會說是五百首,程度都是差不多的,分不出喜歡的高低。我不從風格角度讀詩,我主要重視在詩中受到的感動。讀杜甫的詩常使人熱淚盈眶,清朝有人說過,讀杜詩,若不是肝腸寸斷、涕淚橫流,便沒有讀進去。
問:您平時讀詩有什么獨特的規(guī)律和習慣嗎?
莫:我讀詩并沒有什么特定的規(guī)律。實際上,讀詩是一種最易操作的讀書形式,因為它篇幅較短,不是長篇大論,而且篇篇獨立。一旦空閑下來,哪怕只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都可以讀詩。詩的前后沒有邏輯關系,所以就可以隨時讀、隨便讀。我寫過一本《莫礪鋒詩話》,是關于我讀書心得的一本書。我曾在書上寫道:“讀詩讀多了以后,最好能背上幾百首!边@有什么好處呢?比如說出差的時候,哪怕火車上十分喧鬧、燈光昏暗,也無書可讀,但是我背在肚子里了,這時候再加以回味,就是在讀書。我當知青時,生產隊沒有通電,晚上黑燈瞎火。煤油燈里的煤油也買不到。晚上漫漫長夜,長達12小時以上,無眠之時又沒有燈光,該怎么辦呢?于是我就白天背一些作品,晚上睡在床上想那些作品,等于我晚上也在讀書,因為書就在我心里。所以背詩就是最好的方式,你走到哪里,都像隨身帶了一本書。
問:您目前致力于古典詩歌的普及工作,那么您認為目前普及古詩的最大的阻礙是什么?
莫:可能還是我們這些人講得不夠好吧。我常常覺得,如果我能講解的再好一些、再有趣一些,可能有更多的人會受我們的感染,因而喜歡上古詩。當然,還有一點也因為我們目前社會上讀書的風氣還不夠濃厚,特別是成年人。很多人空閑時間都用來打麻將等娛樂消遣,讀不進書。而讀詩則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閱讀。一般人讀書應先讀簡單易懂的暢銷小說等,再循序漸進,漸漸達到能讀詩的層次。如果連一般的書都不看,又怎么能要求這些人讀詩、品詩呢?當然,我還是希望能夠號召大家來讀書,讀書很有意思。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普及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做成的。我們的社會還不夠發(fā)達,所以讀書風氣還不濃厚,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當人們把眼光從物質追求轉向精神追求時,全民讀書的氛圍也會自然而然的形成。
問:您覺得詩歌對您個人性格的養(yǎng)成有什么樣的影響?
莫:我覺得更多的還是好的影響吧。詩歌能使我更好地理解人生。當年我在農村十年知青,到了第五年、第六年,很多人都開始不守規(guī)矩了,但是我沒有參與過。因為我讀杜甫、讀其他唐詩,就覺得自己也要像他們一樣好好做人,修養(yǎng)品格。我的生活也比較淡泊。我既不用手機,也不買汽車。我認為那些東西沒有必要,生活還是平淡一些比較好。物質上的享受對我來說沒有意義,讀書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享受。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對我的影響。
問:我們中學生很多人不愛讀古詩,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看不懂,更多的是為了應付高考,很被動。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答:最重要的還是語文老師的引導。我認為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并不一定教給學生好的寫作和閱讀技巧,最主要的是引導他們的興趣。通過語文課的教學,使學生產生興趣,甚至課后自己尋找有關書目閱讀,這樣的教學才是最成功的。而針對“讀不懂”的問題,是沒有太大困難的。因為唐詩宋詞中有很多易懂的作品,有的甚至接近于白話。一開始,如果讀杜甫的《北征》或者韓愈的一些詩,可能覺得很困難。所以要先挑比較平易的來讀,先讀易懂的再慢慢深入,因為讀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否則會敗壞你的閱讀興趣。另外,凡是代表作,都有好的注本。它們的注解一般都寫得清清楚楚,對于理解的幫助很大。關鍵還是興趣問題,只要有足夠的興趣你一定會去克服閱讀中的障礙。
問:您認為我們中學生平時寫作文需要引用許多優(yōu)美的詩句嗎?
莫:適當的引用一些古人的詞句是可以的,甚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切忌太多。太多了以后就不像是你自己寫的文章,全是別人的話,這樣的話,除了炫耀意外就沒有了其他意義。只能少量的用。我們寫作文要寫自己的話,怎么想的就怎么寫。最好是“化用”而不是“引用”,只是借鑒手法,但不能照抄。古人說“水中著鹽”,鹽在水中化開,喝了有咸味,但是看不見形狀。如果你能看到一粒粒鹽,這是生硬的、不夠自然的,寫文章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不主張多用。
問:您可以向我們推薦一些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作品嗎?
莫:第一就是讀選本。比如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的《唐詩選》,還有馬茂元先生編選的《唐詩選》,這兩本比較全面地體現現代人的眼光。但最好還是讀《唐詩三百首》,因為它非常通俗易懂、家喻戶曉。關于宋詞的選本,比較好的有《宋詞選》,是胡云翼先生編選的,大約印了一百多萬次,注解非常淺顯易懂。如果你還有興趣,可以專門挑詩人的選本,比如《李白詩選》、《杜甫詩選》、《蘇軾詩選》,慢慢地擴大閱讀范圍。
問:您可不可以給我們簡單地講講詩意與人生的聯系?
莫:我去年寫過一本書就叫做《詩意人生》,前幾年我參加了教育部網絡課程的講課,當時我的課堂主題是《詩意人生五典型》,我重點介紹了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五個人。去年在寫《詩意人生》的時候,我覺得白居易的意義稍弱了一些,于是補充了屈原、辛棄疾。所以《詩意人生》中重點介紹了六個人。我覺得古代一流的詩人,最大的貢獻不在于提供了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而在于通過詩歌作品,展示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因為中國的故事以抒情詩為主,寫的都是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他們六個人的生命就是六首詩,所以作品本身的價值不在于形式和語言,而在與作品所表現的人生觀和價值態(tài)度。他們六個人各有特點,是六種典型,比較有代表性。比如杜甫和蘇東坡。杜甫特別強調群體利益,注重關心別人、關心社會。把儒家的仁愛思想落實到作品中去,是他的作品的靈魂。讀了杜甫的詩后,你就會提升自己,學會去關心他人,所以杜甫是榜樣。蘇東坡主要展現了個人的人生觀,他一生非?部,被流放三次,一般人如果遇到這種挫折就自暴自棄了,但蘇東坡非常頑強、曠達。表面樂觀內心堅韌,從逆境中渡過,他把人生最失意的時候變成了有成就的階段,在海南島、黃州的作品特別有價值,給我們內心的鼓舞。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遺憾就是高考的取消,如果我十九歲到二十九歲一直在大學里學習,可能會學得更好。你們不會碰到這樣的困難,但會遇到其他的挫折,這些都是難免的,關鍵是你會怎樣面對,態(tài)度最重要。蘇東坡在風雨人生中是怎么走過的,往往給我們最大的啟發(fā)。這些詩人都是當時社會上的精英,他們的胸懷、能力、對人生的態(tài)度、價值觀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把這些“正能量”傳遞給我們。所以詩歌的教育是人格的養(yǎng)成,讀書便是讀“人”。